中关村商情网

搜索
中关村商情网 首页 综合商情 会议会展 查看内容

博锐尚格“双化融合”高峰论坛:《数字化:数智运营一步一个脚印》

2022-9-7 10:38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175| 评论: 0

摘要: 沈启,北京禹数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,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,获建筑学博士,9年建筑智能化及数据标准研发经验,参与多个115、125、135国家级科技项目。沈启先生受邀参加“2022城市与建筑‘双化融合’高峰论坛”并进 ...


沈启,北京禹数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,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,获建筑学博士,9年建筑智能化及数据标准研发经验,参与多个115、125、135国家级科技项目。


沈启先生受邀参加“2022城市与建筑‘双化融合’高峰论坛”并进行《数字化:数智运营一步一个脚印》主题演讲


大家好!我是禹数的创始人沈启,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课题是《数字化:数智运营一步一个脚印》。分析这个课题,首先需要梳理一下数字化赋能建筑运营、助力城市发展的演进过程、驱动内因等问题。


近十几年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被不断提及,从最开始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建设运行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提到BIM、GIS,就开始研究讨论数字化和数字建筑等问题,后来在一系列实践、转型过程中一直进行不断的尝试,直到2021年facebook创始人提出了云宇宙的概念,数字化、数字孪生这样的概念又一次火起来了。


现在来看,数字化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,而是一个几近成熟的概念,已经在行业不断实践摸索中产生了大量的积累,数字化已经超越了口号和理念,它面临着一些迫在眉睫需要转型的课题。


转型驱动力之一:商业建筑运营重新定位


社会消费升级带来了建筑自身的升级,商场、办公楼在重新定位,甚至博物馆、酒店都在重新定位。重新定位不仅仅是功能的定位,而是希望打造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定义一种新的空间,这就需要建筑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更加快速、更加灵活,建筑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需要数量级的提升,具体就是需求精准感知、灵活快速响应、安全稳定高效。这就对建筑自身的基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显然不能很好支撑实现这些要求。



转型驱动力之二:双碳下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转变


建筑不再局限于是能源的消费方,而是拓展变成能源的生产商。建筑在双碳经济循环中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对建筑的能源控制和需求管理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,因为整个建筑的调控要求不仅满足建筑自身,还要跟整个电网系统接轨适应电网调节。传统的机电设备、以及发电、储热、储冷设备、充电桩等调节的专业复杂度很高,以往简单依赖一个工程师的做法不足以支撑,这就要求建筑自身必须高度数字化,需要有一个数字化的体系进行支撑。



转型驱动力之三:地产企业在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以支撑组织扩展


据统计,中国现在的商业地产集团前50强中,72%的企业在年度战略规划层面明确提出了数字化转型,其中有50%的企业已经采取了明确动作,大家都在积极主动谋求数字化转型,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组织如何有效支撑运转大规模建筑的问题。这时数字化就成了建筑智能化运营需要面临的关键任务,它能够帮助快速连接用户、更精准的控制建筑,帮助企业突破管理的金字塔结构,实现运营的规模化转变。



如何改变当前数字化运维的现状呢?要踏踏实实的实现数字化转型,坚持数字化建设“五步走”。一是技术平台统一,即构建起整个建筑的数据平台;二是概念定义统一,即统一业务系统底层的一系列数据概念;三是工程可落地,即建立一套系统化、可落地的数字化工程体系;四是建筑状态分析;五是运营业务贯通,越靠底层的越是基础性,越要做扎实。


一、适用于建筑运营的物联网平台


各个IT厂商提供的物联网平台,虽有技术上的特点优势,也会提供一些比较通用的技术解决方案,但对整个建筑来说,它的适用性、针对性要稍微逊色一点,因为这些IT厂商提供的物联网平台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互联网方案,它更多提供的是一种IT容器,具有普适性。平台是偏向于数据展示、模型处理的,而物联网平台更加偏向于前端应用,对整个底层数据的理解和处理是比较乏力的。


对建筑来说,真正需要构建的技术平台的能力是什么呢?


技术平台要解决的是云上数据管理,以及云上数据和边缘侧数据联通的问题,比如云端的控制指令如何顺畅的下达到边缘侧,一个典型的技术思路,就是从云端到边缘侧对数据、逻辑进行逐级分层处理,而不是把所有东西当成一个整体去看,可以把周期长、偏分析的工作放到云端,把快速响应的问题放到边缘侧,这样就能更高效的去处理这个问题。



二、底层概念的统一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


博锐尚格、禹数技术一直在做建筑数据字典的体系,就是为了拉通整个底层的数据概念去构建的一个基本的数据模型,把建筑相关的空间设备系统全部进行标准化定义,这样就为顶层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基础。


同时,博锐尚格、禹数技术也在不断迭代认知,一方面,我们站在任一个空间维度下去看建筑,分析它包含了哪些数据,包含了空间设备系统哪些关系,另一方面,整个建筑的数据其实是随着建筑的运转,也在沿着时间展开,有历史、有当前、有未来,所以整个建筑的数据构建会沿着这样两个维度展开,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虚拟的孪生建筑体。



三、新的人机关系重构数字化工程


传统的数字化工程或者传统的自控系统面临的数字化工作量,是成倍甚至成百倍的增长。为此,我们提出了数字化工程的方式,核心就是依靠人和计算机共同完成数字化工程。传统的数字化,就是靠人填表、靠人去整理图纸,这种数字化生产的本质是人在做数字化、计算机在做容器、计算机在做数据的承载。现在发现,建筑的基础数据是有一些客观规律的,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,让人更多的去记录现场所见所得的一些事情,再依靠计算机基于人的工作成果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计算,比如我们经常用到某一个设备服务于哪些空间的数据,这个数据其实是一个二次数据,首先是人到现场去看这个设备在哪、这个设备的管道连接关系是什么样的,然后由计算机基于某种业务逻辑再去二次计算,生成设备服务空间的一个数据结果,这就构建了一个人和计算机共同生产数据的体系,也就提高了数字化工程的效率。



四、理解建筑:业务数据的7个层级


大量的建筑数据背后,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、计算和分析处理。整个建筑的数据是分级的,从最基本的建筑数据构建,到一些算平均值、算作用方差等级别,再到对历史数据的聚类、对未来的模拟预估、形成建筑的辅助决策,它对建筑是逐级理解、逐级上升、逐级深化的,这样实际上我们完成的数字化就让建筑变活了。传统模式下的数字化只是把建筑变成了一个机器,让我们能够精准的开关控制这个建筑,而基于数据理解建筑之后,可以让建筑和我们进行一些对话和思考,我们能够跟建筑说人话,然后依靠系统把我们说的语言变成一些可执行的操作,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对数据的理解把建筑变活的一个过程。比如我们对建筑能耗数据的预测、电力弹性的分析、储能的优化、冷站的运行策略等等。



五、运营业务的贯通


基于前面的数据基础、工程基础、还有建筑的理解,再去做业务的贯通就会显得容易一些。比如,以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,可能涉及到租赁、安全、设备设施、运行环境、能源等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系统,这些系统之间大量的数据交互、数据连通的工作以往都是在线下靠人去完成的。有了数字化基础之后,系统的连通会变得非常容易,也就创造了业务系统之间的连通,更关键的是打通了建筑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之间的联系,决策层的指令能够直接落到设备、系统层面。面向系统的指令,再把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、报警、状态向决策层进行反馈,整个过程中减少了人和人之间、组织和组织之间传递的损耗,实现了信息的全程贯通,保障整个业务系统的良性运转。技术层面上,基于建筑数据转型平台,构建起整个的建筑数字化运营平台,就可以全面覆盖整个建筑的智能化运营,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运转,得到良好的一个资产管理效果。



总结来说,数字化不是一个理想,也不是一个口号,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切切实实的关键任务,数字化是云边技术的融合统一,它是业务标准化、流程化的成果,也是我们对运营过程的一个深度理解。


今天的讲述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!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