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,正引领着一场技术革命,其中超快充技术尤为引人注目。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,超快充已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,预示着超快充电池新时代的到来,市场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 作为国内超快充电池领域的佼佼者,巨湾技研在5月20日完成了充电新国标发布后的首次公开测试。测试结果显示,巨湾技研已量产的超充电池产品,经过软件迭代后性能显著提升,即便与行业领先水平相比,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,凸显了其在超快充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2024年底,大功率充电新国标全面出台,其中明确规定充电接口的电流上限从250A提升至800A,电压上限从1000V提升到1500V。这一标准既确保了充电安全,又考虑了新旧国标接口的兼容性,避免了因电流提升导致的元器件升级成本大幅增加。在这次测试中,巨湾技研的XFC极快充电池表现出色,基于800A国标充电桩,在5%-63% SOC区间充电耗时仅3分58秒,5分钟内充入54.54kWh电量,平均充电倍率高达8.8C,性能超越了某些友商在1000A非国标桩上的表现。
巨湾技研总裁裴锋表示,超快充将成为电动车的标配,正如手动挡升级为自动挡一样,“无超充,不电动”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巨湾技研在产品研发过程中,始终将场景需求作为重要考量,以高标准技术打造卓越的硬件性能。此次充电新国标的升级,使得巨湾电池展现出独特优势,只需软件更新,便能充分释放硬件的强劲性能。 巨湾XFC极快充电池在技术上有着显著的特点,它减少对峰值功率的关注,强调恒定、可持续性的充电功率。裴锋认为,能否在0-80% SOC快充区间全过程高功率超充,是检验超快充技术的硬核标准。巨湾XFC极快充电池具备峰值16C的能力,但在测试中,它采用全程恒流充电策略,均值倍率稳定在8.8C。相比之下,一些超充电池采用非恒流充电策略,初期峰值电流高,但随后C率持续下降,导致适用性受限。 巨湾XFC极快充电池还具备长寿命的特点。常温超快充循环圈数高达3000次,且在频繁的超充使用过程中,电池衰减程度小,能始终维持稳定的性能输出。目前在电池健康监测平台后台,行驶里程最长的巨湾电池包里程数已超过31万公里,且状态良好,衰减程度低于5%。
巨湾技研正加速推进高端产能建设,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于2022年5月启动建设,2024年已实现全面投产,成为率先实现超快充/极快充动力电池规模化量产的企业。同时,巨湾技研还在前瞻布局固态电池技术,围绕高能密和高倍率双体系进行研发,最高能量密度能达到450Wh/kg,最高充电倍率达到6C。裴锋透露,巨湾技研已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支持,有望在3-5年内实现“超快充+高能量密度”的双重突破。 此次测试不仅验证了巨湾技研超快充技术的领先性与可持续性,也展示了其通过硬件预留升级空间、以软件迭代释放性能的策略,避免了用户陷入“参数竞赛”的技术贬值焦虑。在竞争激烈的超充市场中,巨湾技研将继续以安全、效率、成本的最优平衡,树立行业技术标杆,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