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普事业的璀璨星河中,科技馆作为一颗耀眼的星辰,正引领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之旅。据最新数据发布,2024年,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众多科技馆共接待观众超过1亿人次,这一数字较2023年激增16.3%,标志着科技馆已成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核心支柱。 科技创新的浪潮下,科技馆的角色悄然蜕变,从单一的展览空间转变为无界限的“智慧学府”。在这里,公众不仅能近距离接触尖端科技成果,参与趣味横生的科研活动,还能聆听科学家们的励志故事,享受沉浸式技术带来的震撼体验。科技馆以“科普+”的创新模式,将高深的科技知识融入日常生活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 全国各地科技馆在“科普+”的探索之路上各显神通。例如,中国科技馆打造的《北辰对话》节目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引领观众深入科学文化的广阔天地;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则依托81个乡村科普馆,将科技之光照进农牧民的生活,孕育出一个个“科技梦想”;上海自然博物馆则运用AI技术,让古老的生物标本焕发生机,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普盛宴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一个以实体科技馆为主体,流动科技馆、科普大篷车、数字科技馆等多元协同的现代科技馆体系逐渐形成,成为惠及全民的“科普福祉”。数据显示,2024年,流动科技馆巡展746站,惠及2848.6万人次;科普大篷车行驶268万公里,举办活动3.6万场;“流动科学课”活动更是通过网络传播,触达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3.5亿人次。 在“科普+”理念的推动下,科普资源变得更加开放与流动。从“天宫课堂”的太空科普授课,到围绕航天、深海、核电等热点领域的科普活动,我国科技馆正不断拓宽科普的边界。同时,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的国际巡展,以及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科普合作,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科普资源,扩大了科普的“朋友圈”。 科普,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,其核心在于“科”,关键在于“普”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更应紧跟时代步伐,以更高质量的“科普+”模式,为科技创新的沃土注入不竭的动力,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