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技术的最前沿,三星近期分享了DRAM与NAND闪存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揭示了存储技术从平面到三维的演变之路。 回溯至1990年代,DRAM单元的选择晶体管主要依赖于平面n沟道MOSFET。然而,随着21世纪的到来,短沟道效应与关断漏电流问题日益凸显,迫使工程师们探索新的晶体管结构。一种创新设计应运而生,它能在不缩短沟道长度的前提下,实现晶体管在横向方向上的微型化,从而助力DRAM单元面积的持续缩减。光刻技术的不断进步,更是为这一进程按下了加速键。 进入2010年代,DRAM单元阵列的布局迎来了革命性的改进。传统上,DRAM单元的尺寸与设计规则中的特征尺寸F密切相关,理论上最小的单元面积应为4F²,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。通过优化布局,工程师们成功将单元面积从8F²缩减至6F²,即便在加工尺寸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也实现了25%的面积缩减。这一“6F²”布局至今仍是大容量DRAM的主流标准。 在“6F²”布局的基础上,字线与沟道被巧妙地嵌入到衬底中,源极与漏极则采用水平布局。单元晶体管的垂直结构从衬底开始,依次包括字线、沟道、位线触点、电荷存储节点触点、位线以及单元电容器。字线与位线的间距分别优化为2F与3F。 进入10nm时代(即1X代及以后),DRAM单元在保持基本结构的同时,通过改进电容结构、字线材料等细节,连续迭代了七代,依次命名为“1X→1Y→1Z→1A→1B→1C→1D”。然而,下一代“0A”代(即10nm以下的第一代)预计将打破“6F²”布局的限制,转向更为紧凑的“4F²”布局。 实现“4F²”布局的关键在于垂直沟道晶体管(VCT)的应用。在这一结构中,位线、沟道(侧面伴有字线)以及电容器垂直排列于基板之上。三星发明的S2CAT(自对准2间距单元阵列晶体管)结构,正是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。 除了提高内存密度,三星还探索了三维DRAM(3D DRAM)的可能性。通过垂直堆叠DRAM单元,实现了容量的显著提升。VS-CAT(垂直堆叠单元阵列晶体管)技术,正是这一领域的又一创举。 与此同时,NAND闪存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平面到三维的转型。面对小型化带来的干扰与电荷量减少问题,3D NAND闪存应运而生。通过将单元串转换为垂直方向,不仅大幅提升了电荷存储量,还有效降低了相邻单元间的干扰。 三星在3D NAND闪存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,成功将“多值存储”技术推向标准规格,即在一个单元中存储三位数据。通过增加堆叠层数与优化布局,实现了密度与容量的快速增加。 然而,3D NAND闪存同样面临着挑战。随着堆叠层数的增加,蚀刻难度与相邻单元间的干扰问题日益凸显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三星等厂商正在尝试使用铁电膜等新材料,以期降低编程电压、抑制阈值电压波动,并提升多值存储的可靠性。 在全球技术交流的舞台上,来自不同企业和专家的分享同样引人注目。IMEC的纯金属栅极技术、铠侠的多级编码技术、应用材料公司的快速外延生长技术等,均为存储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 在DRAM领域,NEO Semiconductor的3D X-DRAM技术、Macronix International的改进型3D DRAM技术,以及半导体能源实验室的氧化物半导体单片堆叠技术,均展现了三维存储技术的无限潜力。 铁电存储器与电阻式存储器等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。美光科技的高性能铁电存储器、佐治亚理工学院的非挥发性电容器制造工艺、GLOBALFOUNDRIES的互补FeFET存储器技术等,均为存储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 |